清明读诗

每年清明时节必有雨,人们选择在这几天怀念故人,寄托哀思,这或许是自然规律和社会文化相和谐的一个代表。

每当清明时节看雨、听雨、淋雨之时,脑子里总会冒出几句诗:

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
……
小楼一夜听春雨,明朝深巷卖杏花。
……
素衣莫起风尘叹,犹及清明可到家。
……
花底一尊谁解劝。增眷恋。东风回晚无情绊。
……

然后是极其复杂的感受。

今日再读诗,或许能将这种复杂的感受说上一两句。

前段时间,春晚歌曲《上春山》爆火。融融的春意和放松的心情像是鸡尾酒的前调,是我在清明时节最先会有的感受。与此对应的一个客观事实是放假——因为放假,所以放松——听上去很有道理。

但是,这种放松的心情很快便会被阴郁的天空和绵绵不停的细雨冲散,然后我可能便会进入一种比较低落的状态。与此对应的一个客观事实是朋友们因为放假回家,而我会宅在宿舍。社会联结的缺失很有可能是这种低落情绪状态的强预测因子。

而当我宅在宿舍时,很有可能不自觉地胡思乱想,就像现在这样,然后便进入了自己的世界,与外界隔绝。这时,一种深沉、厚重的感觉会侵占我的思维,结合清明时节的文化,我会不自觉地思考生命和生命的意义。4年前的今天,彼时正是武汉自新冠疫情封城后的第一次公告解封,全城各处或官方或个人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悼念活动,为在疫情初期失去生命的人们志哀。我当时也写了一篇小文记录。之后的几年,每到清明时节,我也会想起那场从我身边开始、直蔓延到全世界的疫情,就那样夺去了无法计数的人的生命。

沉重感之后,便是虚无。这种虚无感来自于意识到了宇宙之大,品类之胜,自然之无穷,以至于对自己竟生出一些可悲。倒不是可悲于人类的渺小,而是可悲于人类意识不到自己的渺小,而总是要与天比比高;可悲于自己一边执着于想让生命发挥它最大的价值,一方面又反复告诉自己应该要“看淡生死,随遇而安”。这便是一种努力想主宰自身命运,但依然感到无力的虚无。

好在我成长了,知道虚无主义是借口,是退堂鼓演奏家的遮羞布。我会用相同的逻辑告诉自己——宇宙孕育生命,生命演化文明,文明诞生秩序,秩序对抗熵增——也就是要行动,而不总是空想。于是,心情慢慢又变得积极了起来。

今天读诗的感受好像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中来回切换。

或许因为读的是杜牧的诗。杜牧是我曾经非常喜欢的诗人之一。(旧文新发再开一坑,关于杜牧)

他擅长七绝。喜欢咏史怀古,品味着“万古销沉”;也喜欢流连青楼,偶尔“赠别”一两首。在他的诗中能读到色彩,不管是大红大绿还是淡墨黑白,这些色彩可能就是在写情感。在一幅幅画面中深入浅出,偶尔听到诗人的长吁短叹,这便是我今天读杜牧诗歌的最大感受。

之前读到一个评价,说是杜牧擅长将“无情的东西写得最有情”,现在想想确是妥帖。能将他从历史的虚无感中拉出来的,可不就是莺莺燕燕和花花草草吗?

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
借问酒家何处有?牧童遥指杏花村。

千里莺啼绿映红,水村山郭酒旗风。
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楼台烟雨中。

溶溶漾漾白鸥飞,绿净春深好染衣。
南去北来人自老,夕阳长送钓船归。

烟笼寒水月笼沙,夜泊秦淮近酒家。
商女不知亡国恨,隔江犹唱后庭花。

长空澹澹孤鸟没,万古销沉向此中。
看取汉家何事业,五陵无树起秋风。

六朝文物草连空,天淡云闲今古同。
鸟去鸟来山色里,人歌人哭水声中。
深秋帘幕千家雨,落日楼台一笛风。
惆怅无因见范蠡,参差烟树五湖东。

自从开始研究诗歌之后,读诗的意义便多了一两分“学术”的意味,但这种“内省式”的阅读体验确实也带给我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。若要挑一句今天最喜欢的,那应该是“深秋帘幕千家雨,落日楼台一笛风”吧。

尽管今日还是清明的春日,哈哈。

留下评论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